袁斯浪:推广新型钢结构住宅拓宽钢铁行业应用场景

佚名 钢结构工程 2024-03-13 91

摘要:澎湃新闻:今年两会您带来了推广钢结构住宅的建议,当前钢结构建筑在总建筑量中占比较低,原因是什么?袁斯浪:我国钢结构建筑在总建筑量中占比5%—7%,其中钢结构住宅占比仅在1%左右,发展空间和前景广阔。...

建筑、钢铁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近年来,我国建筑、钢铁行业面临新的发展阶段,锚定3060“双碳”目标,不断转型升级。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四川羌都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多位委员代表就建筑业、钢铁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议案和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二十二冶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袁四郎提出推广新型钢结构住宅,拓展钢铁行业应用场景,进一步推动建筑业与钢铁行业深度融合; 深化建筑业改革创新,加大装配式建筑推广力度,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 加强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培养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深入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等建议。

近日,袁四郎接受了澎湃新闻(微博)记者专访。 他对上述建议进行了深入解读,并对当前我国钢铁、房地产市场发展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钢结构住宅是我国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

澎湃新闻:今年两会上,您提出了推广钢结构住宅的建议。 目前,钢结构建筑占建筑总量的比例较低。 是什么原因? 相比之下,钢结构建筑有哪些优势呢?

袁四郎:主要原因可以概括为四点:

一是政策支持有待进一步加强。 钢结构住宅的建设成本较高,各地政府对于钢结构住宅的发展目标和规划措施还不是很明确。 相关支持政策不足,部分政策落实困难。 具体体现在开发商和业主缺乏实质性的优惠支持和帮助。

其次,钢结构住宅的结构体系和类型较少,适合功能日益多样化、建筑布局更加灵活的现代住宅建筑。 优势不足,缺乏引人注目的试点项目。 大家对钢结构住宅的防腐、防火等大部分隐藏优势认识不足,导致市场认可度不高,现有钢结构住宅的购买意愿不高。

三是围护墙板组件存在普遍问题,用户满意度不高。 现有围护墙板构件普遍存在功能单一、导热系数高、原材料碳排放量大等问题。 它们不能适应承重和多温区。 具有防火、隔音、保温等多功能的集成绿化墙板。

四是缺乏高效的技术集成解决方案,现有结构、机电、厨卫、装修一体化水平不高。 业主独立装修工艺较为复杂,费用也较高。 在系统集成控制方面,围绕标准化结构构件、外墙饰面材料、室内建材等绿色建材产业节点,尚无高效的大空间钢结构住宅技术集成解决方案。

钢结构住宅具有节能环保、综合效益好、装配度高、抗震性能好等突出优点。 是我国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钢铁行业“藏钢为民”的最佳途径。

澎湃新闻:钢结构建筑还有哪些缺点需要进一步改进?

袁四郎: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弥补不足:

一是落实政策和资金支持。 特别是在钢结构住宅发展的起步阶段,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强政策落实和资金支持,鼓励高校与大企业加强深度合作,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解决钢结构住宅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现有钢结构住宅存在明显的缺陷。 加大建筑与钢铁企业深度对接,以住宅热轧钢结构标准化产品为引领,推动钢结构住宅全产业链转型升级,打通设计、生产、制作、建筑等方面的热轧钢结构标准化产品。 、丰富钢铁行业的产品种类,在增加销量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

二是优化基础结构选型,基于现有结构体系进行全生命周期优化,确定易于实现“单元可调、功能可变”的结构功能的基础结构选型; 在现有系统的基础上减少承重构件的数量和节点结构,进行优化,最终实现大型室内房间和可调节的户型。

三是研究绿色围护墙板产品及连接技术,开发多功能一体式绿色围护墙板及其高效连接技术,将钢与混凝土结合形成复合构件,提高其耐火极限,提高建筑的耐火极限。火灾后的安全。 剩余承载能力。 打造出适应不同热区的承重、防火、隔音、保温等新型多功能一体化绿色围护墙板产品,解决建筑承重与防火性能之间的矛盾墙体及隔音、保温性能。

四是开发高效技术集成解决方案,开发新一代高效标准化钢结构住宅数字化设计与交付技术、新一代高效标准化钢结构住宅数字化建造技术,形成智能化生产线。钢结构住宅构件。

房地产市场逐步复苏,未来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四川羌都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_四川羌都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_四川羌都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

澎湃新闻:您如何看待钢结构建筑未来的发展?

袁四郎:钢结构建筑占我国建筑总量的5%至7%,其中钢结构住宅仅占1%左右。 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在我国“双碳”重大战略目标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政策驱动下,建筑业正逐步向工业化、绿色可持续发展转型。 只要针对制约钢结构住宅发展的关键因素,对现有钢结构进行创新和优化,结构住宅体系一定会加速钢结构住宅的广泛应用和高质量发展。

澎湃新闻:您如何看待当前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

袁四郎:随着疫情的结束,人们的生活逐渐恢复正常,当前房地产市场正在逐步回暖,整个市场呈现出高质量、稳定、健康的发展态势。 对于房地产行业的未来,我们可以从政策界面一窥端倪。 2022年全年,中央持续出台相关政策,坚持因城施策,降低商业贷款利率、多次下调LPR基点、提高公积金贷款限额、降低首付比例,出台16项金融新政策……激活需求端,刺激供给端,稳定房价、稳定地价、稳定预期。

今年两会期间,住建部部长倪虹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也表示:“要稳定房地产,坚持因城施策、精准施策,大力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提振信心,促进房地产发展。” 市场企稳回升,平稳健康发展。”

在国家政策背景下,房地产行业前景广阔。

装配式建筑发展新阶段,产业端限制较多。

澎湃新闻:今年两会期间,您带来了《关于深化建筑业改革创新、加大装配式建筑推广力度、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建议》。 您认为,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新型工业建造方式有多受欢迎? 您能介绍一下装配式建筑的优点吗?

袁四郎:近年来,随着装配式建筑技术研究的逐步完善、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我国正在迎来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新阶段。 在政策推动、市场引领下,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施工、装饰等相关产业能力快速提升。 还促进了构件运输、预制安装、构件生产等新型专业化公司的发展。 “十三五”期间,我国累计装配式建筑面积达到16亿平方米,年均增长54%。 其中,2021年新开工的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已达20.5%。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模式。 但从全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来看,各地区也呈现出不同的趋势。 从发展趋势来看,相对而言,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湖北、湖南等城市的装配式建筑发展较快,配套产业链相对成熟,而其他省市则相对发展慢慢地。

与传统建筑相比,装配式建筑具有很多优点。 首先,装配式建筑可以提高工程质量。 传统的现浇施工方法仍然依赖大量的手工作业,施工偏差大,质量通病多,人为因素影响明显。 而装配式建筑则采用大量零部件在工厂流水线上施工,作业标准化,机械化程度高,产品质量好。 现场构件的安装连接均由专职产业工人进行,施工质量明显高于现浇法。

其次,装配式建筑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工厂化生产不受恶劣天气等自然环境影响,施工机械化、自动控制程度高,构件加工工期更加可控。 在现场主体结构施工方面,装配式钢结构与传统钢结构耗时相同,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耗时略长于现浇法。 但与交错施工等工艺相结合,特别是与装配式室内装饰等工业化技术相结合,可以实现与传统现浇方式相比,综合工期缩短。

第三,装配式建筑可以显着减少建造过程中的能源资源消耗,减少碳排放,环保优势明显。 与现浇施工方式相比,装配式建筑可以节水、节材、降低建筑能耗。 同时,可以减少建筑垃圾,显着减少建筑扬尘和噪音污染,减少碳排放,减少整个建筑生命周期的碳排放。 随着“碳中和”、“碳达峰”发展目标的出台,装配式建筑的绿色环保优势将进一步凸显,装配式产业发展有望加速。

第四,装配式建筑可以减轻劳动力资源压力。 采用工业化方式减少大量人工,降低了工人的工作强度,减少了现场工人数量30%左右,使施工管理和技术培训更加轻松,建立了一支稳定、高素质的施工队伍。预制建筑行业的工人。

澎湃新闻:目前制约推广的瓶颈更多的是行业面还是政策面? 您认为对此应该做什么?

袁四郎:目前制约装配式建筑推广的瓶颈更多在产业端。 我国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的时间还比较短。 产业链发展还不够成熟。 许多相关产业链还处于探索阶段。 尚未形成完整、规模化的产业链。 例如,行业标准不完善、标准化程度低,导致生产成本较高、施工难度加大; 专业岗位人才短缺,产品质量提升遇到瓶颈; 这需要预制建筑。 龙头企业不断做强、延伸链条,带动装配式产业全产业链发展。 在此过程中,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使新型工业化建筑快速健康发展,并不断形成产业化和规模化。

对此,笔者认为,首先,要发挥装配式建筑的优势,降低综合施工成本,加快施工进度,真正实现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应积极推广装配式建筑的通用化。承包模式,推进设计、生产、施工。 有机、深度融合。 建议加强统筹规划,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鼓励企业集约生产经营,强化龙头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引领作用。 支持核心企业整合产业链各类企业和资源,在大力推广工程总承包经营模式的同时,培育一批具有全产业链号召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价值链顶端龙头企业。 充分发挥产业链推动者作用,在技术、产品、服务等领域不断创新突破,深化与相关配套产业和企业的协作,引领产业链深度融合和高端跨越。建筑产业链。

二是加强技能人才培养,积极推行适合装配式建筑发展的人才管理制度,将装配式建筑相关岗位纳入国家技能工种范围,探索将装配式建筑纳入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加强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建立装配式建筑实训基地,推动校企合作,鼓励高等学校、职业技术学院开设装配式建筑相关课程,培养市场急需的装配式建筑技术和管理专业人才。并推动人才培养。

四川羌都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_四川羌都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_四川羌都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

三是加强装配式建筑行业监管。 完善零部件生产企业准入制度,完善预制构件监管制度,推进装配式建筑构件和建筑构件产品认证,对建筑构件生产企业实行分级管理制度,规范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推进建筑业信息化 推进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建立和利用跨部门、跨行业等多元化数据,发挥社会数据资源价值,建立建筑业信息链分析和质量追溯机制。

加快形成冶金市场“南北回响”新格局

澎湃新闻:目前,全国统一市场的建设会给钢铁行业或者钢铁产业链带来哪些更深刻的变化?

袁四郎:当前,我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党的二十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都部署出台了稳定经济的一揽子政策。 国家建立全国统一市场,可以有效破解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问题,突破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和资源在更大范围内顺畅流动,构建高效、优质的市场体系。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市场环境。 。

在国家统一的市场环境下,钢铁工业必将形成布局结构合理、资源供给稳定、技术装备先进、质量品牌突出、智能化水平高、全球竞争力强、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钢铁行业在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下加快绿色低碳转型。 房地产行业在经历大调整后,进入“大洗牌”。 住房建设市场正在向城市更新存量、提质转型。 冶金市场和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作为新重工业、新兴产业、绿色环保、社会民生等重点投资领域,蕴藏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澎湃新闻:在此过程中,钢铁产业链企业需要抓住哪些机遇?

袁四郎:全国统一市场具有高效监管、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特点,向广大市场主体释放了明确的信号和稳定的预期。 冶金建设企业作为钢铁产业链的一部分,必须抓住发展机遇:

一是开拓创新。 在巩固北方冶金市场的同时,加大南方冶金市场开发力度,加快形成冶金市场“南北呼应”新格局; 加快向冶金市场高端发展,打造“钢铁焦化”优势领域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擦亮“世界一流冶金建设国家队”金字招牌。

二是加快技术创新和数字化升级,运用信息化、数字化手段促进工作便捷高效,重点加强智慧工地、智慧工厂等数字化场景应用,用数字化打造核心品牌业务优势,深入推进专业融合。

三是着力打造诚信企业品牌。 在国家统一市场中,企业诚信管理、项目诚信履约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和重视。 因此,必须把品牌价值和诚信价值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企业诚信和品牌的美誉度长久深入人心,为建设基业长青的“百年”奠定基础、树立标准。老店”,赢得了顾客的尊重和认可。

创造性工作很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应大力培养独立、创新的技能型人才。

澎湃新闻:您还提出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另一项建议。 近年来,我国社会就业趋势发生变化。 部分年轻人更倾向于从事服务业,第二产业岗位短缺问题日益突出。 对于这种现象你怎么看? 如何让第二产业对年轻工人有吸引力?

袁四郎:现代年轻人就业考虑的因素更加多元化。 随着我国服务业快速发展,年轻人就业前景广阔。 他们相对自由的工作时间和灵活的工作方式更受到现代年轻人就业的青睐。 许多年轻人涌向服务业就业,这对第二产业尤其是建筑业造成了一定影响,招工难、留人难。 正所谓技术行业有专业化四川羌都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而第二行业则更注重实际操作,更加专业。 社会是立体的、兼容的。 它需要服务业一丝不苟的热情和产业工人的勤奋务实。

第二产业是三大产业的核心,为服务业创造了条件。 近年来,国家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特别是去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为培养高技能人才队伍提供了指导意见。技能人才的使用、评价、激励和保障。 第二产业企业不再是依靠廉价劳动力获取利润的传统模式。 企业,现在第二产业企业的工作环境更加美化,人才培养理念更加强烈,产业工人的福利待遇有了很大提高,发展道路逐渐更加顺畅。 我认为这些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和个人职业观念的塑造可以增加员工对第二产业就业粘性的认识。

澎湃新闻:熟练劳动力会被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技术取代吗? 产业工人的未来在哪里?

袁四郎:技能可以复制,但技能很难超越。 人工智能可以轻易取代流水线上的个人工作,但创造性工作却无法轻易取代。 我们大力倡导能工巧匠、大工匠,这也是产业工人发展的指标。 社会需要的产业工人不是生产线上的重复劳动者,而是有思想、有创新能力的独立创造技能人才,智能制造是技术进步的结果。 保持技术变革的不可替代性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结果。 它需要个人技能的学习和提高,需要高技能人才团队的共同努力,攻坚克难。

产业工人的未来在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 近日,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指导职业教育、培训和就业服务,拓宽职业选择空间,“新八级”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细化职业技能。 等级“天花板”延伸技能等级“链条”,各项政策鼓励技能人才立足岗位实现新突破; 产业工人的未来在于社会的积极引导,技能人才的培养、使用、评价、考核机制不断完善,职业技能教育更加符合实际需要,突破就业难的困境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完善产业工人劳动经济权利保障和个人职业晋升,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 这些现实的变化促进了产业工人稳定、长期的职业道路; 行业工人的未来更多在于个人与时俱进。 他们需要立足岗位深入学习,创新创造,提高劳动生产率。 技能和技巧是通过独立创造使实物变得更加有效,增强个人在创造成果中的满足感和获得感,而技能和技巧是个人安身立命、过上生活的基础。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关闭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