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预应力结构工程术语和符号2.1术语

佚名 钢结构知识 2024-04-25 112

摘要:本规程适用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房屋建筑预应力钢结构、岩锚和地锚等工程中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的应用。预应力结构工程中锚具、夹具和连接器的应用,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一般原则

1.0.1为了在预应力结构工程中合理应用预应力筋锚、夹、连接件,保证锚固区和锚固节点的安全可靠,保证质量,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定适用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房屋建筑预应力钢结构、岩锚、地锚中预应力筋锚、卡箍、连接件的应用。

1.0.3 预应力结构工程中锚、夹、连接件的应用除应符合本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1. 1 安克雷奇

在后张结构构件中,用于维持预应力筋的张力并将其传递到结构的永久锚固装置。

2.1.2 夹具

在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生产过程中,用于保持预应力筋张拉力并将其固定在生产台架(或设备)上的工具锚固装置; 用于张紧后张结构或部件中的预应力筋 在此过程中用于将预应力筋固定在张拉千斤顶或设备上的工具锚固装置。

2.1.3 连接器耦合器

连接预应力筋的装置。

2.1.4预应力筋

预应力工程中建立预应力单根或成束钢丝、钢绞线或预应力螺纹钢筋(指精密轧制螺纹钢筋)的总称。

2.1.5 预应力筋锚索装配

由预应力筋和安装在端部的锚(夹)件组装而成的受力单元称为锚(夹)组件。

2.1.6 预应力筋耦合器装配

由预应力筋和连接件组装而成的受力单元,简称连接件组件。

2.1.7 预应力筋锚(夹件、连接件)组件极限拉力实测

腱锚具(夹具、耦合器)组件的极限拉力

预应力筋锚(夹、连接件)组件在静载锚固性能试验中达到的最大拉力。

2.1.8 预应力筋效率系数

受预应力筋数量、试验设备、初始应力调整等因素影响,应考虑预应力筋内拉应力不均匀系数。

2.1.9 引入

预应力筋锚固过程中,由于锚杆各部分之间以及锚杆与预应力筋之间的相对位移,导致预应力筋收缩。 内部收缩包括锚固变形、夹件位移和预应力筋收缩。

2.1.10 锚承板

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是用来承受来自锚杆的预应力并将其传递给混凝土的构件。 锚垫可分为普通锚垫和铸造锚垫。

2.1.11 锚固区anchorage zone

在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中,构件中承受来自锚杆的预应力并使构件截面内混凝土应力趋于均匀的截面,称为直接包围预应力锚杆装置的截面,是用钢筋加固的。 是局部锚定区域。

2.1.12 锚固接头

它是预应力钢结构中用于承受预应力筋(或索)预应力的局部结构受力构件。

2.1.13负载转移试验

进行测试以验证当地锚固区域的荷载传递性能。

2.1.14 锚固装置摩擦引起的预应力损失

预应力钢筋因锚杆喇叭口角部与受拉端锚垫的摩擦而损失。 夹片式锚杆采用有限自锚固工艺张拉时,夹片对预应力筋的反向刮擦造成的损失也是锚口处的摩擦损失。

2.1.15 变角张力摩擦损失 因偏离设备处的摩擦而造成的压力损失

变角装置内角摩擦引起的顶应力筋的预应力损失。

2.2 符号

Apl——单根预应力筋的标称横截面积;

Ap——预应力筋-锚(或夹)组件中每个顶部受力筋的标称横截面积之和;

Ep——顶部应力筋的弹性模量;

f'cu——锚固区传力性能试验中相同条件下养护的混凝土立方体试件的实测平均抗压强度;

fcu、k——设计用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又称混凝土抗压强度等级值;

fptk——预应力筋抗拉强度标准值;

fpm——试验用预应力筋极限抗拉强度实测平均值(截面以Apl测量);

Fapu——预应力筋锚组件的实测极限拉力;

Fgpu——预应力筋夹组件的实测极限拉力;

Fpm——预应力筋的实际平均极限抗拉强度,由预应力筋试件实测破断拉力的平均值确定;

Fptk——预应力筋抗拉强度标准值;

Fu——锚固区传力性能试验时测得的极限荷载;

Ncon——预应力筋张力控制力;

Np——作用于锚垫上的预应力设计值;

△a——预应力筋与锚杆(或连接件、卡箍)之间的相对位移;

△b——锚具(或卡箍、连接件)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移;

△l——张拉端工作锚与千斤顶工具锚之间预应力筋在张力控制力作用下的理论伸长值;

εa——预应力筋锚组合达到实测极限拉力时预应力筋的总应变;

eta——预应力筋锚组合体静载锚固性能试验中测得的锚固效率系数;

ηg——预应力筋夹组件静载锚固性能试验中测得的夹箍效率系数;

ηp——预应力筋效率系数。

3 性能要求

3.0.1 预应力筋用锚具、卡箍及连接件的基本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应力筋用锚具、卡箍及连接件》GB/T 14370的规定。

3.0.2 锚杆的静载锚固性能,应根据预应力筋-锚组合件静载试验中测得的锚杆效率系数(ηa)和达到实测值时组合件中预应力筋的总应变来确定。极限拉力(εapu)当然可以。 锚杆效率系数(ηa)不应小于0.95,预应力筋总应变(εapu)不应小于2.0%。 锚杆效率系数应根据试验结果,按下式计算确定:

(3.0.2)

式中:ηa——预应力筋锚组合静载试验测得的锚杆效率系数;

Fapu——预应力筋——实测锚杆组件极限拉力(N);

Fpm——预应力筋实际平均极限抗拉强度(N),由预应力筋试件实测破断拉力平均值计算确定;

ηp——预应力筋效率系数,其值应按下列规定取值: 预应力筋——当锚杆组件中有1~5根预应力筋时,ηp ηp=1; 当预应力筋为6~12根时,=0.99; 当有13~19根时,etap=0.98; 当根数超过20个时,etap=0.97;

预应力筋——锚杆组件的破坏模式应为预应力筋断裂,锚杆部件不应断裂。 夹式锚杆在预应力筋拉应力不超过0.8fptk时,夹件不应破裂。

3.0.3 当预应力筋锚(或连接件)组件损坏时,夹式锚具的夹片内可能会出现微裂纹或纵向断裂裂纹。

3.0.4 夹式锚具的锚板应有足够的刚度和承载能力。 锚板的性能是通过锚板的加载试验来确定的。 加载到0.95Fptk后卸载。 测得的锚板中心残余挠度不应大于相应的锚垫开孔直径的1/600; 当加载至1.2Fptk时,锚板不应破裂或损坏。

3.0.5 需要疲劳验证的结构中使用的锚栓应满足疲劳性能要求。

3.0.6 有抗震要求的结构中使用的锚栓应满足低周重复荷载性能要求。

3.0.7 当锚具的环境温度低于-50℃时,锚具应满足低温锚固性能要求。

3.0.8 锚固件应满足分级张拉、补充张拉、松弛张拉等张拉工艺的要求。 锚固多根预应力筋的锚杆不仅应具有整束张拉的性能,而且还应具有单根张拉的性能。

3.0.9 承受低应力或动载荷的夹式锚栓应具有防松性能。

3.0.10 顶部应力钢筋-卡箍组件静载锚固性能试验实测卡箍效率系数(ηg)应不小于0.92。 实测夹具效率系数应按下式计算:

ηg=Fgpu/Fpm (3.0.10)

式中:ηg——预应力筋——夹具组件静载锚固性能试验测得的夹具效率系数;

Fgpu - 预应力筋 - 测量夹具组件的极限拉力 (N)。

预应力筋——夹具组件的失效模式应为预应力筋断裂,且夹具部件不应损坏。

3.0.11 卡箍应具有良好的自锚、松锚和可重复使用性能,主要锚固部位应具有良好的防锈性能。 夹具可重复使用不少于300次。

3.0.12 后张顶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的永久预应力筋连接件应符合锚栓的性能要求。 用于预张拉施工,需要张拉及张拉后拆卸。 ,应满足夹具的性能要求。

3.0.13 锚垫(图3.0.13)应具有足够的刚度和承载能力,并应满足下列要求:

1、锚具底部预应力钢绞线的折角不应大于4°;

2、需设置注浆孔时,其内径不应小于20mm;

3 应设置锚定装置。

现行的钢结构设计规范_现行的钢结构规范是_现行钢结构设计规范采用的设计方法是

3.0.14 锚口的摩擦损失率不应大于6%。

3.0.15 后张法预应力筋与锚具或连接件配套的锚垫和局部钢筋,应满足规定试件尺寸和混凝土强度下锚固区域的传力性能要求。

4 设计选型

4.0.1 预应力结构构件设计时,应根据工程环境、结构特点、预应力筋类型及张拉施工方法,合理选择合适的锚固件和连接件。 常用预应力筋的锚杆和连接件可按表4.0.1选用。

现行钢结构设计规范采用的设计方法是_现行的钢结构设计规范_现行的钢结构规范是

4.0.2 强度等级较低的预应力筋可采用强度等级较高的预应力筋用锚杆(卡箍或连接件); 较低强度等级的预应力筋的锚杆(卡箍或连接件)不得用于较低强度等级的预应力筋。 高强度等级预应力筋。

4.0.3 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中,预应力筋(或槽钢)曲线末端的切线应垂直于锚垫,预应力筋曲线起点与不同坡度之间的直线应垂直于锚垫。拉力及拉力锚点的最小管段长度应符合表4.0.3的规定。

现行的钢结构设计规范_现行的钢结构规范是_现行钢结构设计规范采用的设计方法是

4.0.4 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或预应力钢结构中锚杆的布置应满足预应力筋张拉时千斤顶操作空间的要求。

4.0.5 后张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中锚垫和局部受压钢筋钢结构除应满足锚固区混凝土的局部受压承载力要求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当采用普通锚垫时,可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有关规定计算局部受压承载力,并应配置相应的局部受压钢筋; 计算局部受压面积时,锚垫刚性扩散角宜为45°;

2 使用浇注锚垫时,应根据产品技术参数要求选择与锚栓相匹配的锚垫及局部钢筋,以及锚垫之间的距离、锚垫到锚固件边缘的距离。组件,并应确定张紧要求。 达到的混凝土强度; 当产品的技术参数不符合工程实际情况时,应由设计人员专门设计。 必要时,可根据实际设计情况,按本规程附录A进行锚固区传力性能试验进行验证。

4.0.6 端部锚固区除局部受压钢筋外,还应按现行国家标准《结构构件规范》的有关规定,在结构件端部锚固区内设置附加纵向抗力。 《混凝土结构设计》GB 50010。剖分钢筋、端剥钢筋、偏心受拉钢筋等钢筋。

4.0.7 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锚固区局部受压钢筋可采用螺旋筋或网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采用带肋钢筋,其体积配筋率不应小于0.5%;

2 螺旋钢筋的内径应大于锚垫的对角线长度或直径,且螺旋钢筋的内径所围成的面积与锚垫端部轮廓所围成的面积之比应为不小于1.25。 螺旋钢筋应与锚栓对齐。 、第一圈螺旋钢筋与锚垫的距离不应大于25mm;

3 网筋之间的间距不应大于150mm,第一根网筋至锚垫的距离不应大于25mm,网筋之间的距离不应大于150mm。

4.0.8 锚栓应采取可靠的防腐、防火措施,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用无收缩砂浆或混凝土密封时,密封砂浆或混凝土应与结构粘结牢固,不得出现裂缝。 锚固混凝土内应设置1~2根网筋。 锚杆、预应力筋、网筋的保护层厚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规定;

2 后张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中,锚固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应与结构构件混凝土的强度等级相同;

3、无防火要求时,外露锚栓可涂防锈漆进行保护,但应保证可重新涂漆;

4、采用可更换预应力筋或工程使用过程中需要调整张力时,不宜采用难以拆除的防护结构;

5 无粘结预应力筋张拉锚固后,应用端盖密封锚杆端部和外露预应力筋,端盖内应加注防腐油脂;

6 临时预应力筋和锚杆应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

4.0.9 预应力钢结构锚固节点应满足局部受压承载力和刚度要求。 必要时应采取设置加强筋、加强环或加强构件等措施。 锚节点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的有关规定; 考虑地震影响时,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等相关标准的规定进行抗震验证。

4.0.10 预应力钢结构锚固节点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程4.0.9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根据结构实际情况,预应力设计值宜为预应力筋(索)内力设计值的1.2~1.5倍;

2 对于重要、复杂的节点,应进行实物或缩比模型承载力试验,节点模型试验的荷载条件应与节点实际受力状态一致;

3 锚固节点区域应进行受力分析和连接计算,并应采取可靠的结构措施; 节点区域应避免重叠焊缝、开口等; 对于结构复杂、受力复杂的节点,可采用铸钢节点。

5、现场验收

5.0.1 锚杆产品现场验收时,除按合同规定核对锚杆的型号、规格、数量及适用的预应力筋品种、规格、强度等级外,还应核对下列文件:

1 锚杆产品质量保证书,内容应包括:产品尺寸、硬度范围、适用的预应力筋品种、规格等技术参数、生产日期、生产批次等; 产品质量保证应可追溯;

2 按本规程附录A进行的锚固区域传力性能检验报告。

5.0.2 锚供应商应提供产品技术手册,其内容应包括: 制造厂需要向用户解释的与设计、施工有关的相关参数; 锚杆布置所需锚杆的最小中心间距,以及锚杆中心到构件边缘的距离。 最小距离; 张拉时所需的混凝土强度; 局部受压钢筋等技术参数。

5.0.3 主力产品按合同验收后,应按下列项目进行现场检验:

1 外观检验:每批产品抽取2%且不少于10组样品。 其外形尺寸应符合产品质量保证书所示的尺寸范围,表面不应有裂纹、锈蚀;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对该批产品进行外观逐一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后续检验:

1)当其中一个零件不符合产品质量保证书所示尺寸时,应取双倍数量的零件重新检验。 若仍有一处不合格;

2)当某一零件表面有裂纹、卡子,或锚孔锥面有腐蚀时。 支撑锚垫和螺旋筋可按上述方法目视检查,但允许表面有轻微腐蚀。

2 硬度检验:对有硬度要求的锚栓零件,每批产品应抽取3%且不少于5组样品(多孔夹式锚栓每组抽取6个)进行检验。 硬度值应符合产品质量保证书的规定; 当其中一个零件不符合时,应取双倍数量的零件重新检验; 若复检仍有不符合要求的,则对该批产品逐件进行检验,符合要求的,方可进行后续检验。

3 静载锚固性能试验:应在外观检验和硬度检验合格的锚固件上取样,与相应规格和强度等级的预应力筋组装成三个预应力筋锚组合体。 本程序可按附录B的规定进行静载锚固性能试验。

5.0.4 对于锚杆用量较少的一般工程,锚杆供应商提供锚杆静载锚固性能试验有效证明文件的情况下,可仅进行外观检验和硬度检验。

5.0.5 对需要疲劳验证或有抗震要求的工程,设计要求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预应力筋用锚、夹和连接件》进行疲劳性能或低周重复性能。 GB/T14370负载性能试验。

5.0.6 制造厂定型产品时现行钢结构设计规范采用的设计方法是,采用铸造背板的锚栓应在锚固区域进行传力性能试验。 试验方法和检验结果应符合本规程附录A的规定。

5.0.7 产品定型时,制造厂应对锚栓进行收缩试验,并在产品技术手册中提供相应参数。 必要时可对内锚固进行收缩值测试,测试结果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的要求。锚固收缩测试方法可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的规定进行。按本规程附录C的规定执行。

5.0.8 产品定型时,制造厂应对夹式锚栓锚口进行摩擦损失试验现行钢结构设计规范采用的设计方法是,并在产品技术手册中提供相应参数。 必要时,可对引道锚具进行锚口摩擦损失试验,试验结果应符合本规则第3.0.14条的要求。 锚口摩阻损失的试验方法可按本规程附录D的规定进行。

5.0.9 制造厂产品定型时,每种型号的锚板均应进行锚板性能检验。 如有必要,可对引道锚具的样品进行锚板性能试验。 锚板性能试验方法和检验要求可按本规程附录E的规定执行。

5.0.10 锚杆用于环境温度低于-50℃的工程时,应进行低温锚固性能试验。 试验方法和检验结果应符合本规程附录F的规定。

5.0.11 夹具现场验收时应进行外观检查、硬度检查和静载锚固性能试验。 静载锚固性能试验结果应符合本规程3.0.10的规定。 硬度检验和静载锚固性能试验方法应与锚栓相同。

5.0.12 当夹具数量较少时,若制造厂提供通过静载锚固性能试验的有效证明文件,可仅进行外观检验和硬度检验。

5.0.13 后张法连接件的入口验收要求应与锚杆相同; 预紧连接器的入口验收要求应与卡箍相同。

5.0.14 现场验收时,锚栓每检验批数量不宜超过2000套,连接件每检验批数量不宜超过500套,卡箍每检验批数量不超过500个。套。 对于获得独立第三方认证的产品,检验批次规模可加倍。

6 使用要求

6.0.1 预应力筋锚固产品应配套使用,同一构件宜使用同一厂家的产品。 工作锚不得用作工具锚。 夹式锚栓的限位板和工具锚栓应与工作锚栓由同一厂家提供。

6.0.2 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所用的夹具或连接件,应由构件生产单位根据预应力筋的类型、规格、预张拉设备形式及工艺操作要求确定。

6.0.3 预应力筋锚、夹、连接件在贮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应采取措施,避免腐蚀、污染、机械损伤、混乱和丢失。

6.0.4 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工程施工时,应防止水泥浆进入钟管内; 预应力筋穿入检修孔后,应将裸露的预应力筋擦拭干净并妥善保护。

6.0.5 制作挤压锚栓时,挤压模具和挤压锚栓应配套使用。

6.0.6 钢绞线卷压锚栓成型时,梨形头尺寸和直线段长度不应小于设计值,表面不应有油脂或污垢。

6.0.7 预应力筋应整束张拉、锚固。 对于平行卸放的预应力钢绞线,为保证每根预应力钢绞线不会重叠,可采用小千斤顶逐根张拉,并应考虑批量张拉预应力损失对总预应力的影响。 影响。

6.0.8 采用变角张拉工艺时,应考虑变角引起的附加摩擦损失,可适当增大张力进行补偿,但张力控制应力不应大于0.8fptk。 变角度张拉引起的摩擦损失可通过试验确定,试验方法可按本规程附录G的规定执行。

6.0.9 安装时锚固件和连接件应与孔对齐。 当锚垫上设置对中限位器时,应防止锚栓偏离限位器。 卡子式锚栓安装时,卡子的外露长度应一致。 锚具安装后应及时张拉。

6.0.10 使用连接件延伸预应力筋时,应对连接件各部位进行全面检查,并按产品技术手册的要求进行操作。

6.0.11 对于采用螺母锚固的支撑锚栓,安装前应一一检查螺纹的配合情况,以保证张拉锚固过程中顺利拧紧。

6.0.12 千斤顶安装时,工具锚应与工作锚对准,工具锚与工作锚之间的预应力筋不得错位或扭曲。

6.0.13 预应力筋应按设计或施工方案规定的顺序和程序进行张拉。

6.0.14 预应力筋拉伸或松弛时,应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 张拉过程中,预应力筋两端的前方严禁任何人站立或通过。

6.0.15 预应力筋张拉锚固过程中或锚固完毕后,不得对锚固件进行剧烈敲击或振动。

6.0.16 预应力筋锚固后需要松弛时,可采用张拉设备缓慢松弛支撑式锚栓; 应使用特殊的放松装置来松开夹式锚栓。

6.0.17 预应力筋张拉锚固后,应检查锚固状况和张拉记录。 确认合格后,才能将预应力筋外露的多余部分剪掉。 切割应使用磨锯或氧乙炔火焰进行。 不允许进行电弧切割。 使用氧-乙炔火焰切割时,火焰不得接触锚栓。 在切割过程中,应使用水冷却锚。 切割后预应力肌腱的裸露长度应不小于30mm,不应小于预应力肌腱直径的1.5倍。

6.0.18在检查后压力压力的混凝土结构构件的预应力后,已经检查并通过了检查,应及时进行隧道的灌浆,并应及时密封并保护锚固剂方式。 对于预先张紧的预应力混凝土组件,应在张紧预应力肌腱后倒入混凝土。

6.0.19张紧单个钢链时,应使用带有抗旋转装置的千斤顶。

附录A锚定区力传输绩效测试方法和检查要求

A.0.1锚定区域的力传输性能检查可以分为产品类型检查和工程检查,应遵守以下规定:

1在类型检查期间,应根据以下规定对同一系列的产品进行分组,并应选择代表性的锚进行测试:应为1-5个孔锚选择4洞锚; 应为6-8个孔锚选择7孔锚。 ; 对于带9到12个孔的锚,请选择12洞锚; 对于带有13-19孔的锚,请选择19孔锚; 对于具有20-37个孔的锚固,请选择37洞锚; 当锚孔的数量大于37时,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2在项目检查期间,设计单元应选择代表锚进行检查;

3应测试每组锚定的锚定部队在锚固区域的三个相同测试片的力传递性能。

A.0.2在锚固区域的力传输性能测试的样品中(图A.0.2),应以匹配方式使用锚垫,增强钢筋和预应力的钢通道,并以中心方式配置。 标本,钢筋和具体强度的大小应符合以下要求:

现行的钢结构规范是_现行钢结构设计规范采用的设计方法是_现行的钢结构设计规范

1测试片是棱镜,其横截面尺寸A和B分别应作为锚固施加技术参数或设计加上50mm的每个方向上的锚固中心之间的最小距离,而距离最小距离为2倍。锚点中心到组件边缘。 较小的价值。 当使用按下加载时,样品的高度(H)的高度应为横截面a和b的较大较大的2倍; 当使用千斤顶进行张力加载时,样品(H)的高度应为横截面a和b的较大较大的较大倍。 次。

2.沿标本高度的外围均匀排列其他表面搅拌。 在类型检查期间,体积增强率不应大于0.6%。 在工程检查过程中,应根据实际设计进行配置。 在加载端的0.5h高度范围内,所有辅助纵向钢筋的面积加固比不应大于0.3%,其总横截面面积不应大于200mm2; 在加载端的0.5h高度范围之外,应满足当前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代码”。 其他表面马rup的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不应小于15mm,也不应根据工程设计要求确定。

3测试期间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与样品的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比率不得小于0.8,不应大于1.0。 测试过程中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应由在相同条件下固化的立方体标本确定。

A.0.3锚固区域的力传输性能测试的负载应符合以下要求:

1力测量系统的不确定性不应大于1%;

2加载速度不应超过100mpa/min;

3.从0到0.4FPTK加载时,将负载保持10分钟。 当继续加载到0.8FPTK时,将负载保持10分钟,然后继续加载直到样品损坏(A.0.3);

现行的钢结构设计规范_现行的钢结构规范是_现行钢结构设计规范采用的设计方法是

图A.0.3锚定区域的力传输测试加载方法

应根据以下公式计算预应力肌腱(FPTK)的最终拉伸强度的标准值:

fptk = fptkap(a.0.3)

在公式中:fptk - 预应力肌腱拉伸强度的标准值(n);

FPTK - 预应力肌腱的拉伸强度的标准值(MPA);

AP- - 预应力肌腱(MM2)的横截面区域。

A.0.4在测试过程中,应测量,观察和记录以下内容:

1试样侧面裂缝的发生,宽度和膨胀;

2测试终极负载值;

3锚垫的变形和破裂;

4.标本的故障模式。

A.0.5当三个测试标本的每组符合以下要求时,可以认为这组锚的锚固区域的力传输性能是合格的:

1当负载达到1.0fptk时,锚垫中没有裂缝出现;

2最大裂纹宽度不超过表A.0.5中指定的极限;

表A.0.5最大裂纹宽度极限(mm)

负载控制条件

最大裂纹宽度极限

加载到0.4 fptk并保持负载10分钟后

0.05

加载到0.8 fptk并保持负载10分钟后

0.25

3测试限制负载值应满足以下要求

类型测试

(A.0.5-1)

工程检查

(A.0.5-2)

在公式中:fu--检验限制负载值(n);

FCU,K- - 标本设计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MPA)的标准值;

F'CU-测量在测试期间在相同条件下固化的立方体标本的平均抗压强度(MPA);

N型 - 预应力肌腱张力控制力(n)。

当预应力的组件是拉杆时,其最终轴承能力应符合类型检查要求。

A.0.6在对锚定区的力传输性能进行类型检查时,当一组测试中的一项检查项目之一不符合本规定的A.0.5条的要求时,应添加3个测试件测试,例如新的测试片,如果所有检查结果都是合格的,那么这组产品仍可以判断为A.0.6锚固区的力传输性能。 进行类型检查时,当一组测试中的一个检查项目不符合本法规的A.0.5条的要求时,应添加其他测试项目。 测试了三个测试。 如果新测试片的所有测试结果都是合格的,则该组的产品仍然可以判断为合格; 如果仍然有一个不符合本法规A.0.5条要求的新测试件的检查项目,则应确定该组的产品不合格。

A.0.7锚固区域的力传输绩效检查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有关测试的基本信息,包括:测试时间,委托单元,测试单元,录音机,审阅者,批准者和其他信息;

2有关锚定产品的基本信息,包括:锚板模型,重量,螺旋条直径,螺距,弯曲次数,钢筋的类型和直径等;

3.标本的基本信息,包括:样品尺寸; 钢筋的类型,直径和间距,用于其他表面马rup; 钢筋的类型,直径和排列,用于额外的纵向杆; 测试期间的混凝土和混凝土立方体压缩强度的类型;

4.使用的测试方法和测试设备;

5在每个工作条件下测量的裂纹和负载数据;

6张相关图片和照片;

7测试的主要结论。

附录B静态负载锚固性能测试方法和检查要求

b.0.1用于测试的预应力肌腱锚定(夹具或连接器)组件应从所有锚(夹具或连接器)零件和预应力肌腱组装中。 用于测试的零件应在现场接受。 通过外观检查和硬度检查的产品。 在组装过程中,锚零件应与产品的工厂状态一致。 大会应符合以下要求:

1组件中的每个预应力应具有相等的长度,平行且具有均匀的初始应力。 初始应力可以是预应力肌腱(FPTK)拉伸强度标准值的5%至10%,不包括组件两端的夹紧零件。 力长不得小于3m。 单钢链的组装测试片的应力长度不包括两端的夹具零件,不得小于0.8m; 可以根据测试设备确定其他单个预应力肌腱组装的最小长度。

2可以通过测试单元或检查单元提供测试的预应力肌腱,应提供一批预应力肌腱的质量担保证书。 选定预应力的肌腱的直径耐受性应在检查下锚固,夹具或连接器的设计要求的允许范围内。 对于测试中使用的最高应力加固,应从代表性位置取至少6个标本,以进行基本材料机械性能测试。 测试结果应符合当前国家标准的规定,并且测量的拉伸强度(FPM)应符合工程选择。 超过上一个水平时,不应使用一定的强度水平。

B.0.2预应力肌腱锚固组件应根据图B.0.2-1安装,并进行静态负载锚固性能测试; 预应力肌腱连接器组件应根据图B.0.2-2安装,并进行静态载荷锚定。 性能测试。 静态负载锚固性能测试应符合以下要求:

1测量总应变(εapu)的测量工具的量规长度不应小于1m;

2预应力肌腱连接器组件应配备在预应力肌腱拐角处的转向约束钢环。 在测试过程中,转向约束钢环和预应力肌腱之间不应相对滑动。

3用于测试的力测量系统的不确定性不应大于1%; 测量总应变的测量工具的仪表长度的不确定性不应大于量规长度的0.2%,并且指定应变的不确定性不应大于0.1%。

现行的钢结构设计规范_现行的钢结构规范是_现行钢结构设计规范采用的设计方法是

B.0.3测试加载步骤应符合以下要求:

1预应力应根据恒定速度的4个水平加载,根据预应力肌腱(FPTK)的拉伸强度的标准值的20%,40%,60%和80%。 加载速度不应大于100mpa/min; 预应力肌腱的拉伸强度达到0.8 fptk后,应保持负载1小时,然后逐渐加载直至完全失败;

2.使用测试机对单个预应力肌腱组件进行静态负载锚固性能测试时,负载速度不应大于200mpa/min; 预应力肌腱张力达到0.8FPTK之后,负载容量不应小于10分钟,然后逐渐加载以完全破坏,负载速度不应大于100MPa/min;

3在测试期间,当测试中测量的锚效率系数(ηa)和预应力肌腱总应变(εapu)符合本法规的第3.0.2条,而夹具效率系数(ηg)符合该法规的第3.0.10条。 ,可以终止测试。

B.0.4在测试期间,应测量,观察和记录以下内容:

1选择几个代表性的预应力肌腱,并在预先固定的肌腱和锚点(或连接器,夹具)和锚板和夹具之间测量相对位移(△a),以在前四个级别的施加负载级别逐步测量。 零件之间的相对位移(△b)(图B.0.4); 损害;

现行的钢结构设计规范_现行钢结构设计规范采用的设计方法是_现行的钢结构规范是

2测量的最终拉力(FAPU);

3最高应力增强的总应变(εapu);

4.最高应力棒的拉伸力达到0.8 fptk,在载荷1小时的时间内,每20至30分钟测量A和△B;

5.损坏位置和样本的形式。

B.0.5每次检查批次应进行三个组件的静态负载锚固性能测试,每个组件的性能应符合以下要求:

1锚效率系数(ηa)应符合本法规第3.0.2条的规定; 夹具效率系数(ηg)应符合本法规第3.0.10条的规定;

2锚固组件的预应力(εapu)的总应变应符合本法规第3.0.2条的要求;

3△A和△B应随着负载而逐渐增加,并且在负载期间没有明显的变化。

当一个测试件无法满足要求时,应将样本数量的两倍用于重做测试; 如果仍然有一个测试件不符合重做测试中的要求,则应将一批锚定(或夹具)判断为无限制。

附录C锚定收缩测试方法

C.0.1可以使用直接测量方法或间接测量方法测试锚固的收缩值。 测试过程中使用的锚,张紧工具和配件应匹配。

C.0.2应在0.7fptk〜0.8fptk范围内采取张力控制力(NCON)。 测量长度的测量工具的仪表长度的不确定性不应大于量规长度的0.2%。

C.0.3直接测量方法(图C.0.3)应满足以下要求:

现行钢结构设计规范采用的设计方法是_现行的钢结构规范是_现行的钢结构设计规范

1力值达到张力的控制力并保持载荷以稳定稳定性后,应记录以下内容:张力控制N频率的长度,锚垫L1(mm)外的预定肌腱的长度,预应力的力肌腱是工作锚,工作锚和工作锚以及工作锚以及工作锚以及工作锚以及工作锚和工作锚。 工具锚之间的长度是LJ(mm)。 当插孔返回油以完全放松时,前孔肌腱的长度是锚垫外的L2(mm)。

2应根据以下公式计算锚的内部收缩:

在公式中:锚固灯具(mm)中的一个锚;

ΔL- - 在张力的控制下,锚定和插孔工具锚(MM)之间预应力肌腱的理论伸长值(MM);

EP - 高级弹性弹性模型(N/MM2)。

3个付费多孔锚应至少测量3个前肌腱的内部收缩,并取平均值; 相同规范的锚应测量3,平均值应作为规范锚的内部收缩。 价值。

C.0.4间接测量方法(图C.0.4)应符合以下规定:

座椅或组件的长度不应小于3m。 锚灯具,千斤顶顶部,负载传感器,预应力应平行;

2力值达到张力的控制并保持莲花的稳定稳定性后,记录张量侧加载传感器P1(n)的读数; 当张力完全返回到油时,记录了张量P2(n)的加载传感器的读取器数量。 ; 加载之前,应将固定磅油缸从适当的长度延长。

3锚的内部收缩应计算如下:

在公式中:l - 工作锚和固定端锚之间的预应力肌腱之间的长度(mm)。

4应测量相同规范的锚,其平均值应作为规范锚的内部收缩。

现行钢结构设计规范采用的设计方法是_现行的钢结构设计规范_现行的钢结构规范是

附录D锚嘴摩擦损失测试方法

D.0.1测试的组装应由锚固,锚固垫和预应力肌腱组成。 组件部分中的预应力应平行,初始力应均匀。

D.0.2混凝土压力组件,Zhangraai座椅和测试设备的安装(图D.0.2)应符合以下规定:

现行的钢结构规范是_现行钢结构设计规范采用的设计方法是_现行的钢结构设计规范

1混凝土压力组件或TIEL平台的长度不应小于3M;

2应根据结构设计的要求配置混凝土压力组件锚定区和结构的结构。

3当对混凝土压力分量进行测试时,应在管道时避免预应力肌腱。 保留管道保留管道的直径应比锚垫的内径大一点。

4避免在被动端锚板的被动锚垫上摩擦。

5个锚,千斤顶顶部,负载传感器,预应力肌腱应同轴无变。

D.0.3力测量系统的不确定性不应大于1%。 测试加载步骤应满足以下要求:

1负载速度不应大于200mpa / min;

2在测试期间,应分别根据0.70fptk,0.75fptk和0.80fptk的三个级别加载三个级别。 每个级别的加载时间不应小于1分钟,并且应记录两端的加载传感器的值。

d.0.4锚嘴的损失率应计算如下:

(d.0.4)

在公式中:δ1 - - 锚嘴的损失率;

P1 - 通过主动端载荷传感器(n)测量的拉伸(n);

P2-通过被动端载荷传感器(n)测量的张力(n);

D.0.5平均值为0.75FPTK和0.80FPTK的两个升加速率的锚点摩擦的载荷速率被用作锚固端的锚端口的损耗; 它的平均值用作锚固的锚摩擦损失率。

附录E锚板性能测试方法和检查要求

E.0.1每种锚板的测试部分的数量不应小于3。

E.0.2垫子和座椅应具有足够的刚度。 支撑垫的开口直径D应与检查锚板使用的锚固垫的直径一致(图E.0.2)。 夹子中的高强度螺栓杆可以代替高强度的锥塞。 高强度螺栓杆的直径应与夹子匹配,硬度不应小于HRC55。

现行的钢结构设计规范_现行的钢结构规范是_现行钢结构设计规范采用的设计方法是

E.0.3负载达到0.95fptk之后,应记录锚板中心的位移值和支撑面板的打开。 两者之间的差异是锚板的剩余度。 精度不应小于0.4,测量系统的不确定性不应大于1%。

E.0.4锚板的划痕比应计算如下:

(E.0.4)

在公式中:f - 锚板的划痕比;

φ1-位于由位移1测量的支撑垫开口边缘的位移;

φ2 - 由位移2测量的锚板中心的位移;

d - - 填充板的开口直径,值等于检查锚板使用的锚垫中锚板的直径。

在E.0.5测量残留挠度之后,应继续将其加载到1.2fptk,以观察和记录锚板是否有裂缝或损坏。

E.0.6的三个锚的性能应符合本规定第3.0.4条的要求。 当测试件不符合要求时,应进行一倍的样品进行测试; 当仍然有一个不符合重新测试中要求的测试件时,应将锚板判断为不合格。

附加

F.0.1锚的低温锚性能测试应作为项目中使用的最大规格。 锚的组装部分应遵守本规定的B.0.1条的规定。

F.0.2根据图F.0.2中的F.0.2的设备,应根据图F.0.2的设备进行锚定锚固锚固性能测试。 该测试应符合以下要求:

1温度传感器应满足-200°C至20°C的要求,并且精度不应低于±2.5°C;

2测试力系统的不确定性不应大于1%; 总响应的测量距离的不确定性不应大于标记距离的0.2%,并且指标的不确定性不应大于0.1%。

F.0.3测试加载步骤应满足以下要求:

1使用张力设备以20%,40%,60%和80%的标准值(FPTK)(FPTK)的标准值的20%,40%,60%和80%携带锚固零件,加载到0.8FPTK,锚固;

2加载加载设备。 加载到0.8FPTK时,将负载保持1H。 锚固组件末端的温度逐渐从室温T0逐渐降低到指定设计的温度t。 ;

3在锚垫背面的温度传感器温度稳定后,应进行10次载荷周期(图F.0.3)。 加载负载时的拉伸力的下限为0.8 fptk,张力的上限为0.9 fptk;

4负载结束后,应使用加载设备继续加载,直到测试零件被破坏为止。

5负载速度不应大于100mpa / min。

F.0.4测试测量,观察和记录以下内容:

1基于负载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的测量值,绘制锚固组件零件负载的值曲线;

现行钢结构设计规范采用的设计方法是_现行的钢结构规范是_现行的钢结构设计规范

2在温度降低之前,选择相对位移(△a)和相对位移(△a)和锚板(△b)之间的相对位移(△b)之间的相对位移(△a)(△a)(△b)(△a)(△a)(△a);

3限制的极限(FAPU)和相应的总应变(εapu);

现行的钢结构设计规范_现行的钢结构规范是_现行钢结构设计规范采用的设计方法是

4锚固组件的位置和形式被破坏。

F.0.5低体温锚性能测试应连续进行三个锚固组成部分的测试。 这三个锚固组件的测试结果应满足以下要求:

1低温锚固性能测试的实际测量极限拉伸(FAPU)不应低于实际平均极限抗tensile(FPM)和室温下预测的预应力效率系数(ηp)繁殖。 第2条的规定;

2破坏应该是预应力的肌腱断裂。 测试后,锚零件的残余变形不应太大。

当测试件不符合要求时,应服用加倍的样品进行测试。 当仍然有一个不符合重新测试中要求的测试件时,应将一批锚定为不合格。

附录G改变角度张力和摩擦损失测试方法

G.0.1检查的组装应由转角换装置和预应力肌腱组成。 每个根预应力肌腱应相等,并且在组件部分中的初始力应均匀。

G.0.2具体压力组件或张力平台以及测试设备安装(图G.0.2)应符合以下规定:

1 Zhangzai或混凝土压力成分的长度不应小于3M;

2更换角度装置,千斤顶顶部,负载传感器,预应力肌腱应为相同的轴;

3力测量系统的不确定性不应大于1%。

现行钢结构设计规范采用的设计方法是_现行的钢结构设计规范_现行的钢结构规范是

G.0.3测试加载步骤应满足以下要求:

1负载速度不应大于200mpa/mim;

2在测试期间,由0.70fptk,0.75fptk和0.80fptk加载了三级。 每个级别的负载时间不应小于1分钟,并且应记录两个负载传感器的值。

G.0.4变化角度的摩擦损失率应计算如下:

(G.0.4)

在公式中:δ1- - 更改打开摩擦损耗率的角度;

P1 - 由负载传感器1测量的拉伸(N);

P2 - 由负载传感器2测量的拉伸(N);

G.0.5在第三级测量的摩擦损失的平均值应作为测试结果。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关闭

用微信“扫一扫”